为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,教育引导青年学子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我校组织开展系列志愿服务公益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55支校、院两级志愿服务公益类专项团队进社区、进学校、进乡村,广泛开展爱心支教、推普宣传、科普教育等实践活动,将知识、创意与活力注入乡村发展脉络,以实际行动填补乡村服务需求缺口,书写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。
趣味课堂启梦 陪伴童心成长
7月7日至31日,“春雨课堂”实践团赴石台县丁香镇开展爱心支教活动。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,精心设计趣味物理、创意手工、安全教育等多元化课程,为留守儿童送去关怀与陪伴。为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,实践团创新教学形式,组织物理实验演示、黏土创作、折纸比拼等丰富互动活动,寓教于乐。教学中,实践团有机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,通过讲述各民族携手奋进、团结追梦的生动故事、观看《地道战》动画片、组织集体宣誓等方式,让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。作为连续4年扎根丁香镇的品牌项目,“春雨课堂”已成为关爱留守儿童的一张温暖名片。实践团成员以真挚陪伴为雨露,悉心守护“留守的星光”,点亮孩子们的童年旅程,也让民族团结与家国情怀的幼苗在幼小心灵中茁壮成长。

传统文化润心 科技筑梦赋能
7月1日至10日,赴池州市翠微社区志愿服务实践团,联合贵池区妇联、贵池区秋浦街道翠微社区、贵池区益启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,为社区的孩子们带来一场“传统与现代交融、文化与科技碰撞”的奇妙之旅。在非遗剪纸课上,实践团从起源讲起,手把手教孩子剪出生肖、福字等作品,让传统文化在彩纸翻飞间焕发生机。科技创新课以中国航天发展史为脉络,通过动画、问答回溯历程,更以“水火箭”制作发射、“干冰造雾”实验、“3D投影仪”DIY等趣味活动,激发孩子探索宇宙、热爱科学的热情。离别之际,孩子们以信相留,字里行间满是珍贵回忆。实践团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传递知识温暖,以行动践行担当,书写青年服务社会新篇章。

艺心暖童筑梦 巧手传情绘韵
7月5日至8日,赴池州市特殊人群艺术疗愈实践团走进池州市福利院,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实践团成员依托专业优势,通过系列创意艺术活动,为特殊儿童搭建情感表达桥梁,传递社会关怀的温度。活动期间,实践团精心策划多项主题活动:“职业盲盒奇遇记”巧妙融合科技与创作元素,助力孩子们描绘未来职业愿景;感恩课堂与非遗文化体验紧密结合,让感恩之情随彩纸贺卡、五彩绣球传递;手工扎染与“植物敲敲乐”活动,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自然之美与艺术创造的魅力,浸润心灵;“情绪面具”与纸飞机课程,引导孩子们认知情绪、放飞心愿。此次实践累计服务池州市福利院特殊儿童50余人次,不仅以艺术疗愈滋养儿童心灵,更彰显了我校青年学子投身志愿服务的责任担当。

文韵浸润童心 实践筑梦新程
7月2日至8月1日,赴青阳县朱备镇志愿服务实践团在东桥村开展为期31天的支教与调研实践活动。实践团聚焦儿童全面发展,以多元课程体系为核心,开展个性化学科辅导,提升学习效率,并开设绘画、方言竞猜、科学实验等趣味课程,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,培养艺术感知与科学思维。在安全教育方面,实践团向孩子们教授“防欺凌手势舞”,并联合朱备镇派出所和青阳县公安局干警开展防溺水、禁毒等安全知识讲座,筑牢安全防线。实践团还积极联动青阳县图书馆、青阳县文化馆、池州市博物馆等资源,开展海洋科普、青阳腔教学、红色研学等特色活动,让孩子们在体验中触摸历史、感知科技、传承文化。支教之余,实践团成员走访农户,开展“百校千镇万村”乡村振兴大调研,回收有效问卷200余份,精准对接乡村需求与课程优化,并同步发放政策明白纸,面对面宣讲惠农新政,倡导移风易俗,助力政策落地。成员们以饱满热情和扎实作风,为东桥村注入了新活力,实现了支教帮扶与乡村调研的双丰收。

此次志愿服务公益类专项社会实践活动,教育引导我校青年学子走出校园,服务社会,有效提升了广大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,为青春成长筑牢精神基石。
(供稿、摄影:校团委胡倩倩/编辑:张永东/审核:李旋宇)